精致园林梨树栽,
刻名碑石泪满怀。
天籁歌声味绵长,
神圣祷文心中徘。
生前言语铭记在,
生后岁月无须哀。
追思绵长情不改,
生命循环永无衰。
追忆我眼中的戴庆龄老师
文/图:张岳平
6月1日上午去参加戴老师高中为她举办的追悼纪念会。
追悼会在圣路易斯高中的教堂举行。她的儿子女儿还有孙子孙女都从外地赶回圣路易斯,还有她的同事、学生,还有相识的中国朋友,如我和雪英、阿水,如王水平、朱一民、明慧。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已经过去。戴老师去世一年了吗?我无法相信。这一年我一直不能接受戴老师已经去世的事实。她退休已经十余年了。自打退休,她喜欢“在路上”,疫情前她经常出门旅游,走遍世界。还有很多社会工作,奔波在中国-美国、圣路易斯-南京的路上。两个儿女还有孙子孙女都在外地工作,她也会经常去探望……总之,她虽然她定居在圣路易斯,但出门的时候也居多。
当她最后离开圣路易斯到儿子家的时候,她应该意识到是最后的永别。那是2023年三月。她二月最后一次出席我工作的圣路易中文学校庆祝春节的活动,还最后一次到艺术博物馆参观了疫情之后再次恢复的一年一度每年三月的艺术插花展。
即使她到了儿子家,我们还是经常联系了一段时间,她依旧分享着朋友圈。得知她病情加重了,又减轻了,儿子一家还陪她一起出门度假,直到最后的弥留时期。她最后清醒的一段时间,非常认真地写了长文,留给她的好友圣路易时报的岳主编,请他在自己过世之后公示。戴老师五月份过世,深爱的子女簇拥在她身边。
最后这段时间,不到两个月的分别,对我,她只是再次上路。这一年,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认为她已经过世,总觉得她只是出门,随时都会回来。但是今天出席这样的聚会,再次的告别,看到节目单上那么熟悉的遗像,看到她捐赠设立的“学习中文的奖学金基金项目”的字样,看到学校为她设立精致的园林,为她种下的梨树,为她立下的方碑,上面有英文中文双语刻下的简短生卒年份,和那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这样的盖棺定论,我终于相信,戴老师真的去世了,走了,这是我最后一程的送别。很难过。
二十多年前认识的戴老师。那时她早已是圣路易斯的名人,在美国高中教中文,也做很多社会工作。因为教中文拉近了距离。虽然我自己中文专业出身,但当时我对海外的中文教学缺乏经验,“我能不能去你的学校听课?”“当然可以!”后来真的去了,看到戴老师的课堂教学,整节课都是和学生在互动,是一群美国的高中男孩子,学得专注、练习得认真。”
2003年我买了一套公寓房,很像中国的格局,楼栋不大,一栋十二户。不知哪一年,一天出门扔垃圾,遇到一个美国年轻人,开口“你好!”中文字正腔圆。“你会说中文?”我说。“我高中学过中文。现在都工作了。”他说。“你的中文老师叫什么?”又问。“戴庆龄博士。”不会吧,世界也太小了。后来把这个故事当作笑料转达给戴老师。
作为一个资深的老师,戴老师没有把教学限制在教室里、课堂上、校园里,而是有更大的格局和作为。她会在周末举办各种各样的与中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花艺、茶艺、折纸、烹饪、书法、绘画、音乐等等这类活动,邀请圣路易斯各个学校的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来参加。只要抽得出时间,戴老师的活动我是一定会参加的。她曾请到圣路易斯著名的绘画家左映雪为美国学生举办讲座,请圣路易交响乐团的华裔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家为学生演奏中国著名的曲目。
戴老师早在中国经济还没有起飞之前,中国人的普通家庭还没有富裕之前,就在圣路易斯高中设立了与南京外语学校(重点高中)交换生的项目。那应该是1994年,当时为了让学校启动这个项目,南京来美国就读的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戴老师自掏腰包。“那时普通的中国家庭都不富裕,我愿意资助这些孩子,学校也会更容易批准这个项目。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真的很不容易。”和戴老师相处久了,零零碎碎把她提到的事情拼成完整的图画。她也提到后来中国富裕了,家长也出得起费用了,钱上不必太担心了,戴老师干脆把项目做大,由原来的四名交换学生增加到八个。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是很多的管理工作和很大的工作量,每一期都要安排教学、每个学生入住的接待家庭,周末节日的活动,组织学生把美国的生活经历写成文章在“圣路易时报”上专题发表……其中包含着无法估量的教育热情和爱心。
圣路易斯人都知道这座城市和南京是友好姐妹城市,圣路易斯的州立植物园内设有一处小巧精致中国园林“友宁园”,通向园子小小通道,由类似石狮的麒麟守护,月亮门,翠竹,白墙黑瓦,汉白玉小桥八角亭。每次到植物园,都会到中国园走走,仿佛找到心灵安放之处。即使这一年戴老师去世了,还是会去,照例还会说“咱到戴老师的园子里逛逛?”因为是戴老师牵头促成了两个城市建立的友好往来的协会组织,多少年都在持续促成更多的友好交往项目。“亲戚多走动才亲。”这是戴老师说的话。
2011年,我在中国工作了一年,帮助为明教育集团发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建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为明幼儿园。当时我住在北京,暑假戴老师带着他的高中学生在中国旅游,我们见面,今天查阅到我当时的一段日志记录:“2011年6月4日星期六,晚上到石景山银河大道的宾馆见到戴老师,她看起来气色精神特别好。她谈起一件事情,说想安排高中的合唱团赴中国巡演,就是北京呀南京呀几个城市。我们合唱团的学生非常棒。”当时见了一面,就又分别各自忙碌了。
没想到一年以后,这样事情真的做成了。这是一年以后的日志记录(当时暑期我在北京工作):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下午到北师大实验中学观看圣路易大学高中合唱团访问中国的巡回演出的第一场。下午四点钟赶到北京西单附近的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演出大厅,合唱团的学生们正在指挥Joe Koestner 博士的指挥下做演出前的“热身”练习。
见到戴老师和那些年轻的高中男孩子,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想到了在圣路易斯他们的那次演出,有幸在北京再次观看他们的演出,很兴奋。
今天的演出非常成功。我相信为了这次演出,指挥Koestner 博士从精心挑选不同风格的曲目、分声部,到长期训练学生练习声乐和完成这次的演出歌曲,付出了很多努力。
这是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演出的曲目中有西方经典的歌曲,也有幽默诙谐的美国民歌,更有一曲特意为这次赴中国而准备的和声演唱《赶圩归来》。这些美国的高中的小帅哥们用自己独特的音色和多层次的和声以及情绪丰满的表情,将这支中国歌曲演绎得像一幅中国乡村赶圩图的油画,充满阳光和欢乐。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高中生也很棒,他们合唱了中国的流行歌曲《菊花台》和百老汇名剧《妈妈米呀》的选曲,最后还同台合作的一曲美国歌曲,将演出推向高潮。
在演出开场之后,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校长和圣路易大学高中的校长分别致辞,高度赞扬了这次文化交流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加中美两国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北京的访问演出之后,圣路易大学高中合唱团将会访问西安、南京等城市,继续他们巡回演出的行程。
这就是戴老师,她说了,她计划了,没有她做不成的事情。她也是圣路易斯图书馆董事会成员,促成的南京市公共图书馆和圣路易公共图书馆建立友好往来,并互访的合作伙伴关系。
每一个认识戴老师的人,今天的两个追悼纪念会上,无论是戴老师工作的高中,还是她担任圣路易公共图书馆董事会成员的图书馆,发言的人都会说到同样的一句话,“认识戴庆龄博士,总是看到她充满活力和热情”。这真的是戴老师的真实写照,我和她相处多年,从来不知道她的年龄,她着装时尚,工作激情,平时精神饱满,直到今天追悼纪念会的节目单,才知道她享年80岁。
今天我和许多人一起,听了天使一般嗓音为你唱的歌,出自神之手的祈祷文,看了精致园林里为你种下的梨树,那面刻有你名字的碑石,追忆你的人生。你生前最后的话话我记住了,大意是:你之后,我之后,很多人之后,生活还会继续,死亡没有什么好怕的。
戴老师,最后的送别,请你安息。
2024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