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时报 在美生活 移民新法

移民执法严重分歧起内哄: ICE大规模领导层重组 CBP接替上台 遣返行动全面高压化

【圣路易时报讯】2025 年10月28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在部长 Kristi Noem 领导下,对所属的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ICE)进行了大规模领导层重组,此举暴露出其在遣返策略与优先事项上的严重分歧。此次人事调整影响至少12个ICE区域办公室,包括洛杉矶、芝加哥、圣地牙哥、凤凰城、丹佛、波特兰、费城、埃尔帕索、新奥尔良等地,部分办公室负责人被撤换,新任命多为来自或曾服务于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CBP)的人士。

分歧的核心在于:一方由ICE代理局长 Todd Lyons 与ICE边境事务负责人 Tom Homan 领导,主张聚焦“被法院下最终遣返令的刑事移民”;另一方则由 Kristi Noem、其参谋长 Corey Lewandowski 与CBP边境巡逻指挥官 Greg Bovino 主导,主张扩大对所有非法滞留者的打击范围,以提高遣返数字。DHS内部官员形容目前气氛为“紧张”与“对抗性强”。一位资深官员坦言:“ICE起初只打最危险、最严重案件,但自六月CBP进入洛杉矶后,我们失焦了——做得太快、太广,优先区分却减少了。虽然数字在上升,但代价是什麽?”另一位官员更直言:“ICE抓的是刑事移民。他们(边境巡逻)则在进入家家户户、车行、仓库。”

此次“自六月CBP进入洛杉矶”后的情况已有多个新闻例证。2025年6月6日以来,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的移民执法行动急剧升级:约有722人在6月初的前10天内被ICE逮捕,ICE在行动中受到CBP加入的影响,CBP倾向于扩大抓捕范围,追求遣返数字,不严格区分刑事与非刑事非法滞留者,其中约57%无刑事记录。另有报道称,在6月中旬开展的一系列军事化突袭行动中,联邦政府部署数千名国家警卫队与海军陆战队,参与执行并维持秩序。多起行动涉及无标识车队、凌晨突袭等,引发批评为“压迫性、类军事行动”。

执法手段的高压化趋势引发社会关注。今年10月,ICE在芝加哥执行“Operation Midway Blitz”行动,凌晨大规模介入住宅区,出动直升机、闪光弹及武装部队,共逮捕约37人。该行动引起州长及地方居民强烈批评,称儿童不应在民主社会遭遇此类情境。此外,高压行动也带来经济影响:2025年,加州奥克斯纳德农业区因大规模移民被捕导致劳动力减少约20–40%,农作物损失达30–70亿美元,蔬果价格上涨5–12%。

虽然此次人事变动被DHS官方解释为“基于绩效”且为“追求最佳结果”,该部并未当场公布具体人事调整。官方回应称,特朗普政府仍“专注于将暴力犯罪非法移民从本国驱逐出境”。然而,ICE的遣返和逮捕数目仍低于政府原定目标,这也增强了此次改组背后的政策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这场变动不仅是人事调整,更反映出移民执法机构在执行政策时的方向性争议:是继续由 ICE 优先打击“有严重刑事记录、被法院下最终遣返令”的移民,还是由 CBP 全面扩张至所有非法滞留者?前者被认为更具法律与社会正当性,后者虽然可提升遣返数字,但可能削弱公众支持,并模糊 ICE 与边境巡逻队 CBP 的职能界限。

ICE 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移民执法,重点是有刑事记录、被法院下最终遣返令的移民,行动精准、计划性强,强调法律程序和社会承受度;CBP 则主要负责边境巡逻和口岸检查,目标是所有非法入境或滞留者,执法方式高压、快速、军事化。两者理论上职责分明,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 CBP 介入国内执法和联合行动时,抓捕对象和优先级容易重叠,使社区、公众和地方政府难以区分执法主体,法律责任和社会影响也因此模糊。

未来发展需关注几个方面:新任官员是否能提升遣返与逮捕效率;ICE与CBP在职责划分及资源整合上的改善情况;高压行动对地方政府、社区及公众支持度的影响。如果方向失衡或执行过度,可能对美国移民执法系统的合法性、公信力和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

总的来看,这次领导层重组与策略摩擦显示,美国移民执法体系正向更军事化、数据驱动和指标导向的模式转型,但随之而来的内部压力、社会反弹及经济与公共安全风险同样显著。

圣路易时报独立经营,专注优质新闻,不收订阅费用,持续输出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感谢您的鼓励赞助请扫描:


如果您所在地区无法微信赞助,您的点赞、评论、转发也是对于我们最大的支持!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管道或账户接受赞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