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路易时报讯】2014年弗格森枪击案的关键证人多里安·约翰逊(Dorian Johnson)于9月7日上午在密苏里州弗格森市遭枪击身亡。警方与检方证实,这起案件并无任何警员涉入,初步认定为一宗涉及“正当防卫”主张的家庭或亲密关系纠纷,但截至目前尚未提出正式指控。
根据弗格森警方通报,当日上午约8时30分,警方接获报警后赶到阿巴科街区,发现33岁的约翰逊身中枪伤。他随后被紧急送医抢救,终因伤重不治。警方拘留了一名相关人员,但圣路易斯郡检察官办公室在24小时羁押期限内未能提出指控,该人员随即被释放。检察官梅丽莎·普赖斯·史密斯(Melissa Price Smith)9月8日发表声明称,案件调查仍在进行,现阶段迹象显示“这是一起涉及正当防卫主张的家庭事件”,是否最终提起诉讼将取决于后续证据。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公众震动。社交媒体上曾一度流传“又一起警方涉枪事件”的谣言,但弗格森警方随即澄清,强调“本案没有任何警员涉入”,并呼吁公众不要被不实消息误导。当地电视台和公共电台也相继报道,确认案件性质与十年前的布朗案截然不同。

十年前,2014年8月9日,迈克尔·布朗被弗格森警员射杀后,圣路易斯地区及全美多地爆发大规模抗议和骚乱。弗格森街头一度烟雾弥漫、警民对峙,商铺被抢劫或纵火,数十人受伤,数百人被逮捕。事件迅速引发全国关注,超过一百个城市的社区和校园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警务暴力和种族不公。十年的时间过去,弗格森和圣路易斯的社区仍无法完全平息当年的创伤,而约翰逊的遇害再次触动了这段敏感记忆。
案发地点距离2014年布朗命案现场坎菲尔德大道不到一英里,这一巧合让许多人重新触及当年的记忆。约翰逊作为布朗的同行者,第一时间接受媒体采访,叙述事发经过。他的证词成为舆论关注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并在随后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中被广泛引用。布朗之死直接催化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美国社会对警务改革和种族正义的持续讨论。

2014年射杀布朗的警员达伦·威尔逊(Darren Wilson)随后被弗格森警局停职调查,案件引发联邦和地方多轮审查。最终,圣路易斯郡陪审团未对威尔逊提出刑事指控,这一裁决在当时引发全国范围的争议和抗议。威尔逊之后离开弗格森警局,生活较为低调,偶尔接受媒体采访,但未再回到执法岗位。布朗之死及威尔逊案的处理方式成为美国警务改革、种族关系及司法公正长期讨论的重要标杆。
在布朗案之后,约翰逊一度成为全国瞩目的公众人物,但随时间推移逐渐淡出媒体视野。他选择留在大圣路易斯地区,维持低调的生活,抚养家庭,曾短暂从事安保和社区服务工作。他偶尔会在纪念布朗的活动中露面,回顾自己作为目击者的经历。就在去年布朗遇害十周年之际,约翰逊仍参加了弗格森的悼念集会,谈及自己始终无法摆脱那段经历的阴影,但也表示愿意继续为社区发声。
警方与检方目前尚未公布涉案人员身份,也未确认其与约翰逊的具体关系。检方强调,调查方向聚焦于案件双方的互动、是否确有“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以及案发经过的完整还原。执法部门同时呼吁知情者提供更多线索。

对于社区而言,约翰逊的突然遇害不仅是一宗刑事案件,更被视为又一次象征性打击。一些居民在街头接受采访时表示“难以置信”,认为“历史仿佛在重演”。民权组织人士则警告,约翰逊的死可能加剧社区的不安与不信任。迈克尔·布朗的父亲通过律师发表简短声明,对约翰逊的家人表示慰问,称“这是弗格森又一次的悲剧”。
从法律层面看,此案的焦点在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根据密苏里州法律,个人在面临生命威胁时有权使用致命武力,但是否构成合法防卫,需结合案发前的行为举动、威胁程度以及双方关系等多项因素。法律专家指出,若检方采信涉案人员的“正当防卫”主张,案件可能不会进入陪审团审理;但若调查显示使用武力超过必要限度,则依然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全国性媒体对这一案件亦给予高度关注。NBC新闻网、纽约时报与美联社均在第一时间报道,强调约翰逊作为布朗案见证者的特殊身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指出,约翰逊的人生轨迹从“关键证人”到“社区普通居民”,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弗格森事件长期的复杂情感。当地电视台KSDK则更侧重辟谣,澄清案件与警方无关,以避免社区再次陷入混乱。
截至9月9日清晨,警方与检方尚未公布涉案人员身份及与约翰逊的关系。执法部门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并表示将在证据充分时决定是否提出起诉。对于许多弗格森居民而言,约翰逊的死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曾代表社区发声的象征人物,也提醒人们,即便十年过去,弗格森仍未走出历史的阴影。
******************************
圣路易时报独立经营,专注优质新闻,不收订阅费用,持续输出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感谢您的鼓励,赞助请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