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时报 在美生活 微信一瞬间

華人服務社會的楷模 — 羅大楨博士生平記事

Dr. Leo Lo Memorial Service

聖路易中華文教服務協會(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al and Services,CCES) 創辦人羅大楨博士,於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二日清晨安息主懷,進入永恆。本會全體董事獲知消息後,同感無比的心情沈重。今天我們在此回憶曾經和他共事的日子,他為人處世與熱心公益的鮮活影像,和他對華人社會的貢獻事蹟一一浮現在我們的腦際。

<從童年到踏入社會>

羅大楨博士祖籍福建長汀,於1940年3月8日,日本侵華戰爭的高峰期間,出生於四川廣漢。羅父時任國軍少將師長。戰爭期間,大楨與家人隨著父親軍旅生涯的移動,度過了他顛沛流離的童年。

1948年,國共內戰失利,羅母帶著六個孩子﹐從西安出發,輾轉逃到南京﹑上海﹑福州,於1949年到了台灣。大楨在台北東門國小畢業後,進入大同中學就讀初中部。他在其自傳–《福杯滿溢﹐恩典之路》的自序中提到:「我從小就是個頑童」,也提到當年和一些幫會的人走得很近的事情。

1954年暑假的某一天,他在自家後院聽到隔壁傳來悅耳動人的歌聲。好奇之下,他爬到樹上查看,發現,唱歌的是隔壁的老太太;她慈祥的臉相襯著樹蔭下的站立身影,顯得那麼莊嚴高貴,心中油然生出難以言表的感動;大楨就此結緣了一生奉獻給中國的宣教士李夏蘭女士。在李夏蘭女士的帶領下,大楨認識了一批與他年齡相仿的孩子,大家一起唱聖詩、讀聖經,從中感受到一種不尋常的友誼情愫。同年12月,他決志信主,受洗成為基督徒,加入美南浸信會懷恩堂。在他以上的自序中,大楨也提到那段可能誤入歧途的青少年時期,因為信了主而蒙受了聖靈引導他走向正義之路的恩惠。

在<金婚的見證>一文中,大楨提到,在李夏蘭宣教士的引導下﹑他由一個玩世不恭的男孩,變成一個勤學又熱心服務他人的好學生。他認為李夏蘭宣教士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天使,而1954年的暑假則是他生命的第一個轉捩點。除此以外,李夏蘭宣教士還引導大楨在靈命上成長,更教導他認識服務人群的真諦。

大楨初三畢業後考入台北成功中學高中部,同時也加入了懷恩堂的中級助道會。奇妙的是,大楨未來的終生伴侶 — 沈辛六女士,不但是懷恩堂的教友﹑也是中級助道會會員。他們兩人之間的友情,在一個共同信仰的環境裡,靜靜地、平穩地成長。

高中畢業時,大楨決定放棄大專聯考,毅然追隨父親從軍的腳步,進入陸軍官校就讀。在官校時期,大楨品學兼優;四年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正式踏上「正義之路」。

大楨從1962年自陸軍官校畢業起﹑到1977年搬到聖路易的15年中,經歷了一段多彩多姿、前所未料的生活:

  • 陸軍官校畢業後在軍中服務,1965年和沈辛六結婚。
  • 1965年考取國防公費留學,到德州大學攻讀機械工程,1967 得到碩士學位後回國﹑在陸軍官校任教兩年。
  • 1969年再度考取國防公費留學,回到德州大學攻讀電腦科學,1973年獲得博士學位。
  • 拿到博士學位時,他的資歷已經符合可以自軍中退役的條件。他申請退役獲准後,到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工作了兩年;其間所得的薪資用來償還國防公費留學的費用。
  • 1975年,加入聖路易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

1976年大楨夫人沈辛六得到營養學博士學位後,帶了女兒立梅,也搬到聖路易和大楨團聚,正式步入夫妻倆在此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

<創辦聖路易中文學校,樹立熱心公益榜樣>

羅大楨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搬來聖路易後,他和夫人沈辛六博士加入了華人浸信會。1978年,他倆看到華人社會想推展中文教育但面臨沒有經費、師資與教材的困境,挺身而出,鼓動教會弟兄姐妹在不同文化的美國社會推展中文教育,共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長跑教育工作。「聖路易中文學校」很快地在華人浸信會內創辦起來了。朋友們由此看到了大楨為人處世精神的特點之一︰「該做的事,我來做;有困難,我設法解決。」

羅大楨熱心公益的精神在他服務中文學校的期間是所有董事、家長、職員與老師們有目共睹的。從創校到他2007年搬離聖路易的二十九年中,校內的事不論大小,要出錢出力的事,他永遠跑第一。

「聖路易中文學校」創校初期,由於缺乏經費,所有的事,大自編教材,小到清潔打掃都由羅校長夫婦帶領家長們一起動手。當舞蹈班的學生進步到快要可以外出表演時,家長們就動員起來,自己縫製舞服。

當年,孩子們都還小,朋友們的工作也都還在起步階段;日常生活中,從週一忙到週五,大家都過者辛苦熬到紓解壓力的周末的生活型態。要求朋友利用好不容易熬到可以喘一口氣的周末,義務做縫紉舞衣的工作,還真需要巧思如何讓義工們感受到「犧牲」的快樂。沒想到,晚餐時,校長夫人端上她自烹的美食,工作晚了還有宵夜。在溫暖舒心的工作環境裡,大家體驗到團隊工作的意義 — 順利時有說有笑,碰到困難時彼此幫助;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當看到了自己製作的舞蹈服裝完成時,那種心中的滿足感非金錢可以衡量。

透過這一次巧思安排「舞衣縫製」的服務經驗,大楨讓家長們體會到做一個無償義工的精神回報﹔同時也領悟到,一個懷有共同目標、和睦相處互助的團隊終能達成預定的任務。

學校在風雨飄搖成長的初期,不免會遭遇到一些棘手的人與事。譬如,當大楨發現學生用ㄅㄆㄇㄈ(bo-po-mo-fo_) 的注音字母學說中文的困難時,他提議學校改用漢語拼音,沒想到有些家長因不認同而考慮讓孩子退學或轉學。他以謙和、關懷的態度,耐心地和有意見的家長溝通討論,說服他們無妨讓孩子們嘗試使用漢語拼音看看。試用結果證實了,用漢語拼音比用ㄅㄆㄇㄈ的注音字母更快學會說中文,最後,終於贏得了家長們的一致支持; 這一來也為加開簡體字班作好了鋪路的準備。

在這段時期,我們又清清楚楚地看到大楨為人處世精神的特點之二︰以誠待人、以身作則、拋棄成見、處事以和。除此之外,他還展現了,堅持「不介入政治、不求功名利祿、不居領導」的原則,照樣也能成就大事的範例。

到了1990年,中文學校已經進入穩定的時期。羅大楨夫婦開始思考,如何把努力有成的校內課外活動,轉型成對外推廣中華文化的活動。他們的構想得到了陶光業前輩和密蘇里植物園園長 Dr. Peter Raven 的支持。再次本著「該做的事我來做」的大楨精神,羅氏夫婦在一年內,憑著他們熱心公益和推廣中華文化的熱忱,帶領學校義工,以分工合作和分層負責的方式,提升了華人社會中國新年晚會節目的品質。這一次結合校內活動與華人社區例行節慶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在他們心中奠定了,可以藉著結合、創新華人社會既有的活動,鼓舞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對外推廣中華文化和改善華人形像的決心。

1991年二月二十三日﹐一個嶄新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 在環境優雅的密蘇里植物園開放給大聖路易地區的美國鄰居朋友們,並且把活動結束後,分給華人社團的所有收入捐給紅十字協會。

這一個歷史性的活動成果加強了羅大楨對帶領社區華人,從故步自封、囿於陳陳相因的舊規,走向積極參與聖路易文化活動的信心。

不久後,「聖路易中華日」的意念開始在他心中萌芽滋長。

<帶領聖路易華人積極參與﹑融入主流>

1992年,羅大楨召集了一些朋友開始商討如何帶領聖路易華人積極參與當地的文化活動;他訂下華人參與當地文化活動的長遠目標–推廣中華文化、喚起華人回饋社會的心態、提高華人的形象、帶動華人融入主流社會。

雖然與會的朋友們都同意他的理念,但是因為華人社會內的人事複雜和經費來源等問題,難免有些人對推行這新使命缺乏信心。大楨又使出「該做的事,我來做;有困難,我設法解決」的精神,他和夫人沈辛六自動挑起了團結華人社會和募款的大樑; 因此加強了與事朋友的信心,也贏得了他們的熱心支持。

經過近一年的籌劃,1993年5月,華人社會在植物園內順利地推出了一個原定名為「中國日」的文化活動。推動「華人積極參與社會」之新使命所邁出的第一步,得到了植物園園長的讚佩與首肯,也明確地證實了這新使命的方向是對的。

1994年,為了奠定華人社會長期對外工作的基礎,羅氏夫婦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 –「中華文教服務協會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 Services )」。基於該會對政治事務堅決保持中立的理念,也為了更進一步團結華人社會、同心協力為這新使命而努力, 董事會決定將「中國日」改為更具包容性的「中華日」。

1995年春,一個沒有會員的「中華文教服務協會」,聯合了包括聖路易中文學校、中華語文學校、與美華協會等聖路易的華人社團,一齊推出了「中華日」活動。這次的活動達到了提供地點的植物園方面要求的品質水準,也得到了園方的贊賞,因此獲得了植物園園長表明將繼續支持本會推出一年一次「中華日」的承諾。這一個成就歸功於所有參與的華人社團和它的義工們。最令我們感動的是﹕這些社團願意持續不斷地參與未來「中華日」的活動。經此,我們開始見證了,在共同目標的號召下,一個同心協力的團隊所能達成的任務。我們親眼看到了當初由大楨啟導,「帶領聖路易華人積極參與、融入主流」使命的曙光。

2001年, 一個在聖路易飛快成長的「現代中文學校」加入了「中華日」團隊;它的參與為「中華日」工作小組注入了新血:更多的人才和義工。加入新血補強的團隊,使得每年「中華日」的活動不斷地改善。

不久後,華人社會對外推廣中華文化的工作逐漸定型。我們欣見「中華日」的節目更加豐盛精彩,同時也贏得了植物園方面長期性的肯定和支持。到了2010年左右,一年一度的「中華日」活動已經為聖路易地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也成為華人社會的一大盛事。

從1993年大楨帶領華人社會,正式踏出「故步自封」的第一步起,至今天已有27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華人社會在推廣中華文化和促進民間多元文化交流上的成就是眾所周知的。在這段時期,從1991年十幾個義工支持約兩小時的中國新年慶祝,到2019年約有910個義工支持、歷時兩天、超過萬人參加的「中華日」活動;華人社會義工的成長率是驚人的。除此以外,我們感觸最深的是義工們無私又無償、長期的奉獻。他們始終任勞任怨、不計酬勞地把本協會宏揚中華文化的使命、當作是他們個人的使命!

羅大楨「積極參與﹑融入主流」的遠見和義工們持之以恆的投入,帶給聖路易社區一個成功的「中華日」;以及華人社會「積極參與﹑融入主流」使命的動力!

現在他已安息主懷﹑進入永恆;本會將盡全力、繼續帶領一個團結的華人社會、為大楨啓動的使命共同努力!

<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信念>

讀完以下【小孩和海星】的故事後,你認為其中所揭示的勵志格言,有沒有展現在你身邊一些朋友的行為擧止上?

【小孩和海星】

  • 一個老人黎明時走在沙灘上,看到前面有個小男孩,撿起了沙灘上的海星,一個個把它們扔回海裡。
  • 老人趕上了孩子後,問他在幹什麼?
  • 孩子回答:「等朝陽出來時,困在沙灘上的海星就都會乾死了。」
  • 老人又問:「這海灘有好幾哩長,受困的海星有幾百萬個,你一人努力拯救,能救得了幾個呢?」
  • 男孩看了手中的海星一眼,就把它扔進海浪裡。
  • 然後孩子的回答是:「對這個海星來說,它就能活了! 」

大楨服務社會的信念就像這個小男孩,看到一個他能救的海星,他就去救。

不但如此,他也不會因做一件該做的小事的價值不大、而裹足不前。他服務社會的熱忱、決心、毅力、和恆心使他在救完一個海星後,再救一個、再救一個,經年累月下來,「能活的海星」就多了!

羅大楨服務社會的信念、為人處世、和他所做的事,無疑地對和他共事過的人留下了長遠的影響。在他安息主懷後,他的信念和熱心公益的榜樣,像一盞黑夜裏的明燈,為大家靜靜地照亮著服務社會的方向!

最後,中華文教服務協會的全體董事在此對羅大楨博士,一個華人服務社會的楷模,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